科研动态

相关链接

科研动态

首页 - 科研动态

地质所郭飚赴日本参加JpGU-AGU2017年国际地球科学会议

2017-06-20

一、会议概况
JpGU-AGU2017年学术会议是由日本地球科学联合会与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首次联合举办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该会议的议题覆盖了空间及行星科学、大气及水圈科学、人文地球科学、固体地球物理以及生物地质科学等领域,是日本有史以来覆盖范围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地球科学会议之一。除了日本本土的科研人员还有超过一半的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参与该会,其中也有非常多来自中国各个大学和研究所的科学家,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地震局系统及科学院系统等单位。



二、参加专题的特点
郭飚这次主要参加了以下的专题讨论:
地球内部结构与构造专题(Science of the Earth's Interior & Tectonophysics)中的第29专题(S-IT29)东亚地区地壳上地幔动力学(New perspectives on East Asia geodynamics from the crust to the mantle)。该专题专注于东亚地区在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次大陆向北推挤的联合作用下东亚大陆地壳上地幔的结构、构造变形等特征。该专题的主要特点是包含大量的年代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报告、其中有很多是跨学科综合研究成果。
地球内部结构与构造专题(Science of the Earth's Interior & Tectonophysics)中的第23专题(S-IT23)地幔结构与动力学(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Earth and Planetary Mantles),该专题主要关注于地球深部结构与演化、不同板片之间的相互作用。该专题一般都是对全球尺度及区域性大尺度动力学问题的研究。
地球内部结构与构造专题(Science of the Earth's Interior & Tectonophysics)中的第14专题(S-IT14)地震预测与预报(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forecast),该专题基于各种观测数据对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的评估,该专题上有理论研究、数据观测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的例子等展示。
联合讨论专题(U02)的争议性议题讨论(JpGU-AGU Great Debate: Geoscience and Society),该专题主要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讨论目前争议较大的议题,试图厘清这些争议及未来前瞻性的发展。这一议题包括地球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年轻科学家在未来的发展、地震火山的预测和预报、学术组织与公众政府间的关系与互动等等。


三、亮点内容介绍
此次参加的JpGU-AGU学术会议,我重点关注了地震学的发展情况、东亚地壳上地幔结构及动力学、地球科学发展前沿讨论会。下面介绍一些该会议的亮点:
(1) 不同学科的综合研究及多方法联合研究成为目前地球科学研究的主流方向。该会议上有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如结合年代学、热动力学研究太平洋俯冲带的演化、俯冲过程、俯冲板片的年龄分布,地震噪音、体波、面波、重力等地球物理场的联合反演及综合研究。
(2) 日本科学家在地震预测和预报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在该会议上日本科学家展示了日本多年以来的地震观测及宏观异常数据,采用多种类型数据,如GPS、遥感、次声、噪音、气候,联合分析地震及火山的前兆信息。
(3) 随着技术的发展,在地震观测上出现了新的观测技术。如新型的海底地震仪。
(4) 开放期刊(open access e-journal )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该会议上有很多开放性预刊性的期刊进行宣传,而传统的科学期刊的展位反而较少,从专题Future of Scientific Publishing in Geosciences(U01)上的讨论来看未来开放期刊将是科学出版的主流。开放期刊有很多好处,如发表快、可以与读者进行互动性讨论、即时性修改等等。
(5) 该会议上一个较新的讨论方式是邀请几名科学家在台上就一些热点问题和公众关心的问题以及地球科学前瞻性问题进行辩论。如地震预测在未来50年的发展预期及可能达到的目标,学术会议与公众的交流,学术团体如何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等等。


四、在会议所做内容介绍
郭飚这次主要参加了地球内部结构与构造专题(Science of the Earth's Interior & Tectonophysics)中的第29专题(S-IT29)东亚地区地壳上地幔动力学(New perspectives on East Asia geodynamics from the crust to the mantle)。报告形式为展板,报告题目为:Lithospheric rebuilding of the Alashan and ordos by upper mantle upwelling: evidence from multiscale teleseismic tomography。
在该学术会议上郭飚报告了利用喜马拉雅二期科学探测台阵的678个地震台站及26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9641个地震共约16000条远震P波走时数据,采用基于稀疏约束的多尺度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鄂尔多斯西缘及邻区上地幔800km深度范围内P波速度结构。我们的研究结果结果显示,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盆地间在东经104°附近存在岩石圈深度的构造边界,这表明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分别从属于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以北纬38°线为界,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在岩石圈范围内南北存在明显的速度差异,鄂尔多斯南部上地幔200km-300km深度范围显示为高速异常,而鄂尔多斯北部上地幔显示大面积的低速异常。根据本文的结果可以进一步推断,由于青藏高原、阿拉善地块向东北方向推挤以及岩石圈的拆离引起的上地幔扰动导致了地幔上涌,上涌的热物质改造了鄂尔多斯西北缘地区的岩石圈,并使该区的岩石圈减薄。地幔上涌也可能是东经104°边界带和北纬38°构造带形成的深部动力学因素。

上地幔动力学模式示意图




五、认识和体会
此次参加JpGU-AGU学术会议的主要感受是我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国际化程度不够。每年中国地球物理年会只是大会邀请一些国际知名专家来作大会报告,这些大会报告一般都是总结和回顾性的报告,很少有真正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很多真正的前沿性研究成果未必是这些知名专家的成果,很多年轻的博士作出了非常优秀的研究。
我国的地球科学研究领域还有很大优势,1)我们的研究领域较全,几乎涵盖了地球科学的所有研究方向;2)我国的研究人员庞大且相对年轻;3)我国有特有的地球科学研究热点地区及地质现象,如青藏高原、天山、苏鲁大别山等。
通过参加JpGU-AGU学术会议,总结了一些关于地球科学及学术会议和想法:联合其他国家的学术组织,特别是美国和欧洲等学术研究大国和地区,共同主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增加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展示,吸引年轻的学者来参与会议,设置前瞻性的讨论议题,增加社会人文与科学学术研究之间的讨论,开放对青少年的科普。